信阳3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信阳人的骄傲~
★★喜 讯★★
5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信阳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付大坤、“花鼓戏”(光山花鼓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魏桂凤和“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祖宏入选。
据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划分为十类:
民间文学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杂技与竞技
民间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人物介绍
付大坤商城县双椿铺镇农民歌手,祖辈、父辈均为当地民歌高手,自16岁开始,随父亲学习信阳民歌,可演唱300多首信阳民歌,其演唱技艺娴熟,自然淳朴,原汁原味,地域风格浓郁;55岁的付大坤组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艺术团在当地很有名气,团里的二三十个成员除了积极参与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外,还应邀到外地演出。2005年9月,央视栏目组《民歌中国》的记者一天录了他10首歌,其中有4首被播出。代表作《栽罢黄秧去瞧妻》、《十月飘》、《党的政策好》等。
魏桂凤,又名魏桂香。自幼学演花鼓戏,到如今已40余年。她经常参与到服务基层的文化演出中,被称为德艺双馨的花鼓艺人。1995年,魏桂凤成立了光山县豫南花鼓戏剧团,每年演出200多场,观众数万人次。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白蛇传》、《珍珠塔》、《绣鞋记》、《天仙配》、《拷打红梅》、《夫妻观灯》、《假报喜》、《顶椅》、《打桑叶》等。
2008年6月,魏桂凤被省文化厅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月,被省文化厅评为河南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魏桂凤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周祖宏出身茶师世家的周氏炒茶家族第四代传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40多年坚持手工炒制信阳毛尖。曾被派往日本从事13年红茶制作,信阳红茶研制技术主要攻关者。
17岁开始炒茶,周祖宏继承了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的精髓,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炒制的信阳毛尖具有无与伦比的风味,多次在省内外的炒制比赛中获得大奖,各种名号和荣誉一大堆。2008年,他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成为信阳唯一。2013年,河南省茶叶协会授予他“高级制茶师”的称号。
延伸阅读
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是信阳市的汉族民歌音乐。信阳市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汉族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建国前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汉族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汉族音乐舞蹈已不多见。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