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方法
文学是对于现实社会的艺术化表现方式之一,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性、反映现实的典型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体验刻画的深刻性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思想冲突,能够激发读者更全面、深入地思考世界和人生。因此,“文艺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行为之间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关系……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反映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1]。文学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伴随着文化革命的勃兴,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初就敏锐地抓住了文学这一属性,并主动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性运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挖掘和丰富文学在政治动员、精神激励、思想批判、道德濡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党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对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凝聚共识、提振精神的时代,世界的广泛联系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也给文学提供了更加肥沃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文学在新时代应当而且能够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总结和回顾中国共产党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方法,对于不断推进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 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实事求是就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2]111,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历史就是这一方法论的科学运用史。
一方面,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源自于对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现。文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文学创作者用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许多人认为文学即使与政治之间有关联,也是间接的、隐性的联系,否认文学可以成为政治主体“自觉”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即否认文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党初期,针对文学是否具有政治宣传、政治动员的功能,瞿秋白、沈泽民、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既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又具备高度政治觉悟的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吸收“文以载道”的思想遗产,纷纷发表文章指出政治文化体现在文学之中、文学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事实,指出“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于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3]。他们的观点触及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文学者不过是民众的舌人,民众的意识的综合者……能使他们潜在的意识得到了具体的表现,把他们散漫的意志,统一凝聚起来。一个革命的文学者,实是民众生活情绪的组织者。”[4]此后,党在领导左翼文学运动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探索和检验了这一发现,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在理论上的探索开辟了道路。
另一方面,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于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通过积极介入文学革命运动,扩大自身对文学社团的影响力,建设党的文学宣传队伍等多种方式发挥文学的思想启蒙、政治宣传、政治动员的功能,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1942年初步形成,明确了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5]857;概括了文学艺术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5]848。在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成功。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工作队伍“自觉地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与工农兵及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创作出一大批文学作品,“对于贫苦农民的翻身解放,对于边区的合作生产运动,对于各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寇的人民战争,以及部队生活和军政军民关系都做了深入具体的反映”[6]375。在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一段时期因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度强调政治而一度发展停滞,改革开放后重新回到发展正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全面地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为新时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