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主页 > 综合新闻 >

让儒家文化遗产造血重生“活起来”

他认为,文庙的意义,对内来说,凝聚了民族精神,构建了文化认同;对外来说,则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文明的物化象征。

让民众体验新礼乐文化

发挥文庙的教化功能

古老的孔府,历经岁月积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史料系统。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佩林指出:“孔府档案、孔府碑刻、孔氏族谱构成孔府三大文献群,是孔府文献的主体。”孔子家族史志、孔子后裔诗文集、孔子后裔衣冠服饰、孔府文物、方志、晚清民国报刊以及二十四史一类的传世文献都存有与孔府有关的大量文献。这些史料不仅对理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宝库,弥足珍贵,当加以充分保护与利用。

从文庙建立那一刻开始,就不仅仅是孔氏的“家庙”,而是同时蕴含有“家”与“国”两个向度的内涵,成为体现“学统”“道统”意义的文化现象。

孔德立认为,孔子不仅是上古三代文化的传承者,儒学的开创者,还是孔氏家学的开创者。每年国家与社会各界民众代表纪念孔子,举行公祭大典,记住孔子有功于人类社会的治世与文教的伟业,是孔庙的首要功能。

建立孔府文献大型数据库

“今天,走进孔庙的人们,无论是被孔庙的建筑所吸引,还是探寻孔子的思想魅力,但终究有个目的,就是纪念至圣先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德立先生说。

我国多地都建有文庙,“沿着黄河看文庙”直播连线将于9月28日在中国孔子网进行

文庙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化,除了对士子进行成圣成贤的教育外,还要对一般民众进行伦理道德教化。都是希望通过孔子庙教育大家学习儒家思想,敦崇德义,敦本去末,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

再就是分类出版“孔府文献影印丛刊”“孔府文献点校丛刊”。同时建议设立孔府文献大型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系统、丰富、完整的数据库,建立能够资源共享的大数据、云平台。还要推进“孔府研究文库”。以重要研究机构为基础,聚集专门人才,以扎实的孔府史料为基础,解决社会急需的重大历史命题。

9月26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文物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本次论坛以“儒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儒家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价值挖掘、活化利用先后作主旨发言。

当前的文庙祭祀活动,往往聚焦于孔子一人。但是,文庙中,除孔子之外,还有四配、十二哲,还有156位先贤、先儒。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对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不能忽略,更不能遗忘。所以,一方面,我们在“祭孔大典”中,既要有对大成殿的正献礼外,也不能缺失对东西两庑的分献礼。另一方面,建议推出类似“先贤先儒日”这样的活动,比如董仲舒生日这一天,全国文庙共同推出董仲舒日,在韩愈生日这一天,推出韩愈日。使他们的生平、思想和贡献,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也给各地的文庙增加活动项目,丰富展陈内容。

孔子后裔在各地孔庙(家庙、宗祠)祭祀孔子,除了纪念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贡献,还有一种特殊的家族情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孔子教人为仁之方法,不仅是教天下人,也是教家人、后人,不仅是儒家教育之本旨,也是孔氏家教之典范。而且,以孔子后裔的身份表达孔子之于家国共同体构筑的贡献,彰显家国情怀,此为孔庙的第二种功能。

他认为,孔府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亟待加强,首先要全面清理,摸清数量与藏地。孔府档案的卷数、件数究竟是多少,分散在孔子博物馆之外的孔府档案的数量、藏地如何,涉及孔府的碑刻时间、内容、藏地,全球各地孔氏族谱数量如何,孔府文物所属时代、数量等等。

古代学子游泮,文庙就学,既有对夫子的敬畏之心,又有学校教育的职能。“文庙是思想文化的象征,目的是彰显国家继承和弘扬优秀思想文化的意志。”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孔祥林认为,文庙具有崇德、报本和教化三种功能,应该发挥孔子庙社会教化功用。

他认为,新礼乐的亮点在新,但是不能离开礼乐本身的庄严、诚敬,但是可以加入一些技术、艺术元素,提升体验度和观赏性。再就是扩大礼乐的范围。孔庙的礼乐,不仅限于祭孔大典,还应该恢复或设计一些日常礼乐活动,让朝圣的民众、旅游的游客也都能亲身体验礼乐文化,感受礼乐文化的教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