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主页 > 综合新闻 >

“山药蛋派”作家马烽诞辰百年,他给文坛留下

1942年,二十岁的马烽发表了处女作《第一次侦察》,一名战士拿起了文学这杆枪,一位作家由此走向了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光荣史册。也是在这一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铁凝称,“马烽是《讲话》精神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的一位杰出代表,从他的文学历程中,我们清晰地感受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感受着人民生活的广大生动。”

《刘胡兰传》(资料图)

《吕梁英雄传》(资料图)

铁凝评价:马烽是一个有自己“根据地”的作家,他与土地人民深刻联系

座谈会现场? ?摄影/王纪国

马小泉还称,父亲马烽是山西省作协主席,对于不好写而又必须写好的题材,他就主动承揽下来。六十年代初,中央交给山西两项创作任务,写大寨和刘胡兰。刘胡兰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英雄人物,牺牲时年龄尚小,写好不容易。马烽领受了任务,就去刘胡兰的家乡文水县云周西村搞调研。他估计会住较长时间,当时农民家里粮食紧张,吃派饭也会增加农民负担,他就从家里自带了半口袋面。

1945年,马烽、西戎合作,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吕梁英雄传》,这部章回体小说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抗日战争中晋绥边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人真事。在田间地头,为数不多的识字者把报纸攥在手里、插在腰间,追读报上连载的《吕梁英雄传》的最新章节,俨然是一份骄傲;不识字的老乡们,围在识字者身边,听他们诵读、讲述,从故事中认出自己,在小说中领会生活与战斗的意义。

铁凝? ?摄影/王纪国

多年前,铁凝曾经去过吕梁山下的贾家庄,专门探访了马烽先生的故居。“望着故居墙上那顶历经风吹日晒的旧草帽,我想,马烽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他是一个有自己的‘根据地'的作家。”在铁凝看来,那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也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空间,那是一个包含着自然、历史、实践、生活、情感的世界,作家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具体完整而饱满。

马小泉还透露:进入晚年的父亲,完成了一个大工程,他把搁置了40年、曾经写了个开头的长篇小说《玉龙村纪事》,重新写成了。他对子女们说起这部小说搁置多年的缘由:当年他在土改工作团团部负责各工作队的情况汇总。那时他完成了《吕梁英雄传》后,创作的冲动很足。土改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产生了写长篇小说的想法。没想到,刚开了个头,周立波写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发表了。“看了人家作品好,自己的就先搁置了。现在重新捡起来,是想让后代们知道当年崞县(今原平县)土改的样子。在那种敌我拉锯地区,工作团是怎么土改的,为什么土改,土改的成果如何。父亲对我们这样说。”

后人追忆:主动承揽下艰巨的创作任务后,父亲自带口粮到刘胡兰家乡搞调研

“我的三弟马小林想借此机会参观刘胡兰纪念馆,也跟着父亲坐机关的车去了一趟,一路就坐在面袋上当座位。”马小泉称,父亲经过长时间深入访问,从英雄生长的时代环境入手,完成了《刘胡兰传》的写作,在山西的《火花》月刊上连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当天的研讨会上,马烽长子马小泉追忆了父亲生前的文学创作生活。在他印象中,父亲是个认真的人,对待写作尤其认真。“他写作有个特点,一旦构思基本完成,他就拿出稿纸,估计好字数,数出张数,然后把平时攒下的用过的牛皮纸信封拆开,给稿纸包个皮儿,用夹子夹好,像个稿纸本,这才开始动笔。”马小泉称,碰到质量好的稿纸,父亲也会把用过的留下,下次就在背面写初稿。

用马烽自己的话说,“我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要当作家,不是要创造什么高雅的文学,而是要尽一个革命战士所应尽的天职”,“我们和吕梁山区的人民群众一块战斗,共同生活”。

马烽(资料图)

马小泉还表示,他们曾听母亲讲,父亲为了写好刘胡兰,把多年积累的准备写长篇小说的素材都融入了进去。马小泉兄妹在整理父亲留下的资料时,发现多份当年对《刘胡兰传》的反馈意见,其中刘胡兰的同乡,曾任中共晋绥分局宣传部长的张稼夫同志写道:“看了书,回忆了童年、家乡,很熟悉,很亲切。马烽同志对农村很熟悉,语汇都是晋中的,如写过年、娶媳妇、这些婚丧喜庆,民情风俗,写得很真实丰富。”他还说,“《刘胡兰传》不是孤立的,通过它反映了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这些都结合得很好,我看了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