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主页 > 综合新闻 >

余秋雨:文学才子,感情“伪君子”;弃13年糟糠

今天要说的余秋雨就是文学大家,声名赫赫,文坛奇才,可是与之相悖的是他的感情生活,却是感情“伪君子”,那位风雨走来13年的糟糠之妻,在一切都趋于好转的时候,却被出轨背叛,他爱上了小了16岁的新欢,这样的行为将年老色衰的发妻置于何地呢?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水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常常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大家,其中浙江省更是钟灵毓秀之地,盘点此地历代的文人骚客,数不胜数,余秋雨就是其中一位。

余秋雨的散文自带南方的绮丽与委婉,一部《文化苦旅》奠定了他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余光中曾将他与朱自清、钱钟书相提并论,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也曾对他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他“能与鲁迅平起平坐”。可是余秋雨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6年,在中国大地上的硝烟和战火尚未完全退去时,余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一个高知识分子家庭。从他有记忆开始,父亲和母亲就总是围坐在一起谈论诗词文章,说到兴起处还会起身翻找,那几个超大的书柜上,被密密麻麻塞满的不只是书本,还有这个小家庭的温馨和幸福。正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余秋雨对文学耳濡目染,也为他日后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余秋雨在父母营造的家庭文化的熏陶下,从小就装了一肚子墨水,在班级写作课上落笔即文章,文采斐然,深得老师的欣赏。可是偏偏又逢上那个荒谬的年代,对余秋雨影响至深的父亲被人检举上告关押致死,给了这个幸福的小家庭沉重的打击。余秋雨的懂事和长大,似乎来得仓促,甚至有些措手不及,还夹杂着不尽的无奈。


1963年,余秋雨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3年后顺利毕业。然后,他就跟随着历史的洪流上山下乡,那是一个知识不被允许存在的年代,他和同学们饱受着肉体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折磨,在举目无望的日子里,互相慰藉互相鼓舞。

1971年,社会整体的大风向还是对知识分子不利,但是漩涡深处正在酝酿一场大的改革,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恢复教育,余秋雨也在教材编写人员的受邀之列,开始秘密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

余秋雨与一众人员克服大环境的不利局面,成功编写完成一本《世界戏剧学》,这本书对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也顺利回到了曾经的母校。风雨过去,云破日出,数年的压抑都逐渐得到释放,余秋雨积蓄的文学力量喷薄而出。

他先后出版多部戏剧学著作,在学术界获得了一致认可,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一时间风光无限。人生大喜,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余秋雨的事业与名气蒸蒸日上的时候,爱情也悄悄来临了。李红就像是余秋雨平淡日子里的一道彩虹,无声无息地靠近,一抬头就是惊艳无比。


李红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母亲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她的童年是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骨子里带着勇敢的劲,带着与生俱来的自信,站在风景绝佳处,明媚的笑容令周遭繁华都显得暗淡。

就在余秋雨的作品传遍大江南北、人生志得意满的时候,李红奔着上海戏剧学院就奋不顾身地去了。最终由于家庭背景以及种种原因,她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可是爽朗的性格给当时负责招生的余秋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私下约李红出来,一起探讨戏剧、表演、文学,相谈甚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余秋雨倾心于眼前年轻漂亮的姑娘,更觉得她是自己的红颜知己;李红看腻了身边无趣的追求者,大名鼎鼎的余秋雨,原来是这样的幽默和浪漫!一来二去,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大大方方谈起了恋爱。


李红的父母最初表示反对,他们干脆把甜蜜和恩爱“秀”给他们看,五年爱情长跑,终于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和祝福。1979年,余秋雨与李红结发为夫妻,才子佳人郎情妾意,温言软语耳畔厮磨,二人还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

“贫贱夫妻百事哀”,爱情虽然甜蜜,可是代替不了柴米油盐,新生的女儿给这个小家庭增加了不少的开支。结婚数年,仅仅依靠余秋雨笔耕养家糊口,十分不稳定,李红所在的工厂也效益日下,她既想支持爱人的事业,也想帮爱人撑起这个家,思来想去,她打定了主意,要孤身南下深圳谋生。这个勇敢的姑娘,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像是穿上了更厚的盔甲,为了爱人和孩子,什么都豁得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