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主页 > 综合新闻 >

藏在建筑遗产里的武大时光

由中国文物学会历时一年评选出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此前公布,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98个项目入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榜上有名。

对武大来说,这些老建筑不仅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像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把从前的故事一一道来......

一座建筑,一群人的追求完美

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1932年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从1930年动工,到1936年全部竣工,共30项工程68栋,占地面积200多公顷,建筑面积78596平方米,耗资400万银元。这20世纪30年代唯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中国大学校园建筑,是中国高校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浩大工程。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筹建。李四光和叶雅各推荐开尔斯(F.H.Kales)担任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并赴上海邀请来开尔斯。1929年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缪恩钊为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

老建筑群

老牌坊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代建筑遗存相比,20世纪遗产往往是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今天的我们走在校园里,还可以看到老斋舍的红窗后有学生捧书而立,听到宋卿体育馆里的呐喊欢呼......几十年过去了,老建筑们依然在武大人的生活里,从未剥离。

能有这样的情景,不得不感谢当年建造珞珈山新校舍的那群人,以他们的严谨认真让老建筑在近百年后还能发挥效用。

1930年,工程开始勘测规划,主轴线为李四光勘测所定。缪恩钊带领助手沈中清及另外4名测工开始新校舍的测量绘图工作,经过5个月的艰苦努力按时完成了勘测任务。

构思图纸时,开尔斯常常在冷峭的山顶上一站就是数小时。1930年5月,六十高龄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病中仍坚持工作。这一病下来就有两年之久。而他的病室里也总是满满地陈列着关于武大校舍的图案。

设计图纸

1930年3月新校舍工程开工。承建商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沈祝三坚信“质量就是根本”,要求武大工程均着眼于保固期百年以上,进料选优质材料,处处严格检验把关。即使在他双目失明后,仍坚持主张双方均派工程师及监工随时监督检查质量。施工中一旦发现问题,则不惜代价,返工重来。

图书馆工程施工中,由于墙体砌砖方法不对,承重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缪恩钊要求施工方采取补强措施,在大阅览室四角增加四对钢筋混凝土柱子才达到承重要求,这一补强措施使施工单位增加造价2万元。图书馆的屋角也因为被做成了南方式的上挑形而非北方式的平缓形被返工重建。

这种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几十年前就被写进了武大的建筑里。

老建筑里的小细节

这些建筑我们日日走过,可是它们细节处的用心,你真的知道吗?

老图 ? 老子像

樱顶老图书馆正门上方镶有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老子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的一位“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史”)。在老图门前雕刻此画时纪念其弘扬华夏文化之功,并颂扬其治学与文献收藏之勤。老子画像两侧的云纹图案,寓意青灯伴书卷,象征着莘莘学子刻苦读书治学之意境。

文法大楼 ? 文华武英

图书馆的左右两翼是原文学院和法学院大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寓意文武相谐、文华武英。文学院竣工于1931年9月,这里曾是国立武大历任校长办公的地方。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法学院的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肃。屋檐上有“仙人骑鸡”,后立七个脊兽,有镇火灭奸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