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文学论文_走向隆宋-宋仁宗、英宗朝诗坛研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诗国盛世与政治盛世的歧向性

二、窥唐变唐,冲破膜拜——走向隆宋的判断依据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材料、对象(包含“当时大家”)及方法

第一章 悲哀脱落与重塑文统:宋初诗坛新变的晨星

1.1 恢复骚雅传统与关注现实热情

1.2 题材内容的复调书写

1.3 重塑文统的理论探索与媲美唐人的争衡意识

第二章 平淡诗美与构建野兴:走向隆宋的美学样态之一

2.1 以梅尧臣、胡宿等人的平淡观为代表:由平易至平淡的进阶之路

2.2 日常生活的审美提升及野趣构建

第三章 沉着痛快与气魄刚直:走向隆宋的美学样态之二

3.1 欧阳修、苏舜钦等人创作的“沉着痛快”与气过其文

3.2 英雄人格与气魄刚直

第四章 变故为新与拓故为新:走向隆宋的诗法技巧

4.1 变故为新:突破与超越传统的情感模式及书写程式

4.2 拓故为新:扩容传统的书写内容

第五章 同派异貌与西昆自振:走向隆宋的创作路径

5.1 同派异貌:基本面相中的变态呈现

5.2 昆体自振:内部的化装、改造

5.3 游走在独立与交融之间:欧梅诗派与西昆余派

余论 走向隆宋的外部因素

6.1 宽和优容的政治环境与昂扬砥砺的总体诗歌风貌

6.2 老子的上升运动与发掘地仙、野趣

6.3 重视《儒行》、地方兴学与鼓吹士子风神

6.4 交通、市镇、印刷传媒等其他相关因素

结语 丕变与初盛:走向隆宋的阶段定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文章摘要:诗学层面的隆宋指宋调正式确立,摆脱唐诗影响的过度焦虑,形成具有宋诗特质的创作面貌及理论主张,出现标志宋诗创作最高成就的大家及名家,形成新的经典范式而未产生流弊,以熙宁元年(1068)至政和四年(1114)为其时间起讫。宋仁宗、英宗朝诗坛是走向隆宋的时期,犹如宋诗发展的“青年期”,开始破除对唐诗的盲目崇拜、多承袭少变化的态势,融通中有所开拓,追求自成一家,树立自我面目,在唐诗的基础上开辟诗国新天地。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相承延续性,新旧诗歌面貌之间的演进不会立竿见影、立见成效,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初七十年如王禹偁、林逋、杨亿等先导诗人对于走向隆宋的宋仁宗、英宗朝诗坛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诗坛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自足性,又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密切关联。考察其面貌时,坚持文学内、外部的综合视角是必要手段。探究生成机制是文学内部考察必要的切入点,围绕风貌、诗法、诗派展开。走向隆宋既是思想——文学运动,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科举教育、交通经济等有着紧密关联。就风貌而言,平淡与野兴、阳刚与雄赡是当时诗坛颇为鲜明的标签,也是其时诗人救治宋初诗坛之弊的重要切入点。平淡不仅指向诗味,也指向人生况味。野兴则是宋调标志性特质之一。相比唐代,宋仁宗、英宗朝诗坛将日常生活予以诗意化及哲思化提升,地仙情结及酒隐观念是鲜明表现。宋仁宗、英宗朝诗人将英雄人格由疆场扩展至日常行迹,推许雄健纵逸的文风,提倡立朝大节,诗作并不缺乏激情。欧阳修、石介、刘敞等人不免气过其文的古体创作便是偏于极端的例证。其心态内敛只是内敛于性,非内敛于心。庆历风神作为宋代形成的第一个标志性时代思潮与精神共同体,是当时诗人将责任道德与诗意浪漫相结合的产物。就诗法而言,翻案与陌生典型地体现着宋诗借鉴唐诗,有所发展、开拓。突破原有的情感与书写程式是宋仁宗、英宗朝诗人进行新创时的突出表现。转变原有伤时暮、岁暮的情感程式,边塞诗中注入或欣赏边地秀美风光,或歌颂统治者治绩的新质。在传统私人题材领域中融入公共化的责任道德意识,几乎在各种体裁制造诗题与诗意之间的距离,叙事由唐诗的片段式过渡向全景式。体现宋人“以故为新”创作观念的积极尝试与实践,也带有宋人自身价值追求的烙印。就诗派而言,走向隆宋的过程中,欧梅诗派是主导,西昆余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分别作为昆体变革的外、内部力量,引导宋诗走向隆宋的脚步。对于欧梅诗派,同派异貌是其鲜明标签,不仅体现在不同成员间彼此存在的具体诗歌风貌差异,也体现在同一作家在不同阶段因自身境遇、思想变化而带来诗作内容及风貌的转变。与此同时,欧梅诗派成员对于古体、近体的不同创作观念使其近体创作较多呈现出“另竖骨脊”的鲜明特点;西昆余派积极地进行昆体自振,改变原有富丽绮艳的诗风,富贵意象逐步淡出诗人的笔下,放大诗作中的自我主体形象,抒发个人情志,改变原先昆体因工于咏物而使“我为物蔽”之弊。欧梅诗派与西昆余派作为走向隆宋的两大路向,彼此不是相互绝缘的,而是互相交流、相互借鉴,呈现出游走在交融与独立之间的特点。当时文学的外部因素中,老子地位的升格、宽和优容的政治环境、地方教育的大力兴办、交通商业的便利发达助推着宋仁宗、英宗朝诗坛走向隆宋的步伐,呈现出互助与共荣的态势。走向隆宋是宋诗的初盛期,具备隆宋诗歌的基本面貌,但尚不能与隆宋诗歌完全等同。走向隆宋仍处于隆宋诗歌的形成时而非完成时,为隆宋诗坛树立典范的同时,一些诗歌实践不免招致隆宋诗人的不满与批评,属于唐、宋诗歌转型的关键阶段。宋诗走向隆宋并未与唐音割裂血脉联系,借鉴唐音的基础上而有所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