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主页 > 期刊导读 >

老树如何放新花讲话与古典文学研究

串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擎版) i993zb第l势j(总第58真A)..老树如何放新花一一《讲话》与古典文学研究李建中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精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学遗产是毛泽东一贯的主张,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盛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945年,毛泽东再次强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①’’建国后,毛泽东予1951年制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于1964年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面简称《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经典著作,系统而辩证地阐述了关于正确对待“文学遗产”的基本方针与原则。这…。方针与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古典文学研究有何现实意义?笔者试就此谈儿点粗浅的看法。1提起当今的古典文学研究.圈外的人不会有多大兴趣,圈内的人头脑中多半会工出现诸如“沉闷”、“困境”、“危机"之类的字眼。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危机感由来已久。本来,经历了“文革”的浩劫之后,中国的学术界迎来了春天,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满怀信心地要二卜一番事业,可是,辛辛苦苦写出的论文和呕心沥血撰成的专著先是躺在续辑的抽屉里,艰难地等待着冷处理,好不容易“熬成”了铅字,却极少有人问津。古典文学研究的专论与专著不仅读者少,作用也有限,多是用来评职称。研究成果缺少“接受者一,便很难对当代人的精神与文化产生很大影响,也很难对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有很大促进。弄得不好,就把学术研究搞成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㈤”;当然,古典文学有它“纯学术”的一面,不能完全以“票房价值”(即图书销售量)来定优劣论高低。严格地说,大众与社会对它的冷淡,还只是危机的外在表现,而危机的实质是这个领域的内部究竟是个什么状态。王钟陵的《中国中古诗歌史》。认为古典文学研究有两大问题:观念陈旧与方法落后。指出:“如果从放眼未来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截止目前为止的-ll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还仅仅处于前科学的状态之中。④"说这话需要勇气,更需要ll'睫力。“观念”-昶l“方法”都属于研究主体,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研究者缺乏现代意识,缺乏大义化视野,蝴守学院派作风,无视社会需要而惨淡经营小斟子盟的事业。、r心嘶沦,派I|l幽II典义!学的老-{1青学人,为打破沉闷,走出困境,解除危机,这些年7|9没少费心血。1985年,是中国学术界的“方法年”,热潮卷来,尤一J幸免”。各门学科竟相引进外来的或借用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古典文学界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专家学者笔谈,为古典文学的研究探索新的思维方法与操作手段。将洋力’法新手段引进这。一古老f内领域,虽说是难免“生搬硬套",甚至“拉郎配",但‘导竟生}小一点新气象。1987年,是古典文学界的“宏观年”。所谓“宏观”,就是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观”,要全局性地把握古典文学,把握它的总体特质、发展规律以及与其它文化形态的关系。古典文学研究的权威性刊物《文学遗产>),还发起“宏观研究”的征文活动。“突破"虽仍未实现,移C闷却有所扭转。1989年是反思年。建国40年了,古典文学界在它自己的各个分支(如古代文论、古代小说、文学史等),总结40年的得与失,特别是对40年来所形成的研究模式与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结论是众说纷纭,出路仍未找到。或者说,关于“出路何在”未形成共识。1990年,是“文学史年”。《文学遗产》发起“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的讨论,并连续召开两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就文学史理论与写作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而开放的探讨与切磋。不知何故,这一讨论不了了之,留下一大堆的困惑与迷惘。此后,《文学遗产》似乎不再关心困境与出路,而一心一意地去发表关于作家作品虬研究文章。圈内学人也不再去谈什么沉闷与危机,而专心致志地去著书立说。至于这些书能否问世,有无读者?这些“说”能否传世有无价值?只好骑驴看唱本一~走着瞧了。笔者于1991年提出“转型工程”一说,主张“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从研究模式到研究方法,都要来一次转换与革新”④,虽然得到几位同仁畦支持,在学术界却并未引起反响。忧患意识的淡薄,对困境与危机的冷漠一一这或许才是古典文学研究最深刻的危机。 f、《讲话》谈借鉴文学遗产时,捉到“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虽然是指“创造厶作品",同样电适用理论研究。今天的古典文学研究,本来就是一门现代学问,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分支,理所当然地要为“现代"服务,为“此时此地的人民"服务。具体地说,古典文学研究f!f:现实意义,在于帮助人民大众正确而深入地理解古典文学传统,满足人民大众对古典文学作品能欣赏需要,并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借鉴。这是一个基本的思想,离开这一点,便不可能实现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价值,也不可能使古典文学研究摆脱遭冷遇的命运。《讲话))在谈到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时候,提出“提高和普及统一"的基本方针。毛泽东不无风趣地将普及与提高的统一,比喻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统一,“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统一一。毛泽东于半个世纪前所制定的这一基本方针,对于我们今天的古典文学研究,不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若将它付诸实践,还可能奏“走出困境"之效,建“解除危机”之功。实际上,古典文学研究在“普及”层面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只是圈内学人嫌这些“成绩,,太“下里巴人”,而不愿意去提它,甚至干脆将它拒于学术殿堂之外。比如,中型、大型乃至巨型的赏析辞典纷纷问世,选题虽时有撞车,却仍然畅销无阻,单行的或成套的白话译本,一版再版,不愁无买主;华夏大地,东话南北,与古典文学相关的文化旅游点栩继建成,风姿各具,韵味有别。如何看待这方兴未艾的“赏析辞典热”、“白话译本热"和“文化旅游热”?它们是属于“俗"的大众文化,还是属于“雅”的精英文化?应该承认:写赏析文章,译古典作。lf,,论证文化旅游点,都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应该具备训让、考证、译注、鉴赏、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该具备相关的文化、80历史、地理等各方}『f『的知识。因为具备“赏析",“泽注”,“论证"的能力,可以为更深层次的更专业化的更尖端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普及”层面工作的最大功劳,就在于打破了古典文学研究自给自足的封闭模式,沟通了学术与大众文化的联系。辞典、译本走进寻常百姓家,文化圣地吸引万千谱客。不太为圈内学人看得起的普及性工作,恰好是古典文学研究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之间的主要桥梁。古典文学研究者用他们辛勤的劳动,为普及古典文学,+为满足人民大众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这一精神食粮的渴求,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何尝不是千载之功?对此.或许有人会嗤之以鼻:“太功利了”!而功利又常常被视为学术的大敌。文学研究最讲真善美,何为“善”?合目的性是也。任何一门学问都并非是为学术而学术,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具有特定时空中的特定的功利性。这便是合目的性的。善一。即便是所谓绒学术,也常常免不了功利性。学术成果,可以用来申报业务职称,可以获奖,可以使研究者名利双收……这难道还不够功利?所以,毛泽东说“唯物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见《讲话》)。当然,急功近利也是要不得的。一味追逐名利丽不讲质量不负责任,甚至不要人品.这本身已不叫学术研究,连“普及"的资格也够不上。谈到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讲、话》认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指导"。古典文学研究的“普及"层面与“提高”(即纯学术)层面,其关系也是如此。山东有个阳谷县,那是当年武松打虎的地方。阳谷县人有胆识,将学术研究与经济开发联姻,开辟了一条《水浒》旅游线,办了一个“景阳岗陈酿竹酒厂。梁山好汉走过的路,武二郎喝过的酒.令多少炎黄子孙、国际友人如醉如痴。阳谷人发《水浒》的财,又拿出钱来资助“国际《水浒》学术讨论会”⑤。“普及"层面的工作,既获得经济效益.又造成社会影响.然后以此为“资本一.促进学术研究朝着更高深的层次发展,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反过来给普及工作以高质量的引导,使得这种“普及”覆盖面愈来愈广,文化品位愈来愈高。于是.普及与提高便统一起来了. n当然.若满足于“鉴赏"、“译注"、“论证夥这些初级阶段的工作,古典文- u学研究,这座学术大厦便难以自立于现代学术之林。在“普及"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提高’’,有系统、严谨、科学的纯学术探讨,有富于开拓性与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我们说这些年的古典文学研究“走入了困境,,、“面临着危机",主要是针对“提高’’(纯学术)层面的现状而言。柏拉厨说“美是难的"。古典文学研究,作为对“美’’的寻觅与探求,更是难上加难,其问有数不清的迷津、困惑与悖论。另外,理论上的许多分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可能弥合。但是,理清这些矛盾与难点,则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准,并最终超越困境,消除危机。’。难点之一:更新观念与尊重历史。说起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倾向,学术界常常有截然相反的评价:或说它太客观,是“史官文化"的牺牲品;或说它太主观,是“玩学问者’’手中的橡皮泥。其实,、这两种缺陷共存于以往的研究中。急欲走出困境的研究者,于“双弊"之中常常只见其一,只顾得救“此弊"却无意中陷入“彼弊",总也走不出失误的怪圈。陆侃如先生认为古典文学的研究,依次包含三个步骤:朴学的工作,史学的工作,美学的工作⑥。前两项属于客观历史,后一项则属于主体观念。文学的历史自有其客观规律,研究者应尊重它,不可随心所欲地扭曲或打扮它。任何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削足适履之类啻g纯主观的研究,均应取缔。专门做朴学或史学工作的,自然要尊重历史,即便是为了美学的工作而作…些朴学与史学的准备,也须尊重历史。这是合规律性的“真”。。今灭日n5i典文?≥:趼究,o}踅楚社会土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具有为“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服务的特定目晌。这种合!;;j的性的“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H寸代精神或当代意识。要使古典文学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现代一学问,就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审视古代文学,以当代学者的“文心".去探索几千年的“文心刀之秘。“文心”的相撞,绽开灿烂绚丽的思想之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圆满融合,孕育出美的理论成果。7琏,r囊:之二:引进新方法与宏扬老传统。走出困境的尝试,始予新方法的引进。但直至今日,外券约方法究竟能否用于古典文学研究,仍旧是有争议的。不必讳言,面对五花八门的洋方法,一·:少人采不及读懂外文的“使用说明”,便“拉郎配"式地操作起来,徒劳地给古老的研究对象穿上几件时髦的外衣。但这并非“方法”本身的过错。美国心理学家B·R·赫根汉认为,研究任何学问,都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方法的单一,就像“试图用一种工具如锤,锯或螺丝刀米建造一幢劈予,肯定会毫无效果"⑦。我们研究古典文学,建造有现代气魄的学术大厦,需要埂多的新工具、新方法。本世纪初,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拓荒者,也是将外来哟方法引进本土,比如梁启超用心理学方法研究晚清小说,王国维将尼采、叔本华的癸学观融进他玉I《人问词话》与“红楼梦评论》,都是别开生面,令人耳171一新。前辈学者在方法的革新上也避为人表率柏。钱钟书先生写“诗可以怨》,让钟嵘与弗洛伊德对话,用西方现代心鼎学的观念与方汝,重新阐释中国古代文论关于“创作发生’’的艺术心理学内涵。读《谈艺录》,读“管锥编》,可以感觉到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心理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而又自然的运用。扫:方法论问题上,应该贯彻毛泽东“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洋方法新方法须大胆引进;传统古老的方法也是可以用的。鲁迅论“魏晋文学",用的就是孟子的“知人论世’’法,其研究成果,至今还是一座无人逾越的高峰。今人治文学史,有“以论带史",“论从殳出”两大浚派,追根溯源,却是刘勰写《文心雕龙》的“史论结合,,法的新变。此外,刘擒著<文心”,“擘肌分理,唯务折衷"⑧,将前人视为相互对立或互不寿H关的范畴概念,通过剖析辩证,找到它们之问艇。共同性,并建立一种深刻的统一。这种颇具“对立统一”2色彩善以折衷’’法,也是大可借鉴的。 l佳点之三:沟通横向联系与实现自身价值。沟通古典文学研究与其它文化门类或学科的横向联系,即是将这门学科置于诸种学科所组成的当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但随“外族一的“渗透"乃至“入侵”,会不会导致自身价值的失落?好不容易从社会学研究的模式中挣脱出来的古典文学研究。会不会又成为美学、心理学、文化学或别的什么“学’’的附庸?担忧归担忧。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不能因之而重新地自我封闭,退守到“作家作品研究”的狭小空间。如何既沟通横向联系又实现自身价值,罗宗强的“文人心态研究”是这方面;jj成功尝试。研究古代作家的心态,必然要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社会思潮等诸多领域,并同时采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诸多方法。研究过程及方法突破了文学的范酮,而结论却是文学的。把握作家心态的走向起伏,最终是为了描述审美风尚艇J形成、文学思潮的涨落以及文学思想史的嬗变。对这一学科的自身价值,不应作狭隘{!}勺理解。不同的层_f{i,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学科价值;而价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与左邻右舍沟通的过程。比如,“普及”层面的工作,沟通古典文学研究与“大文化”的联系,实现其“服务人民大众,,的价值。“提高”层面的突破与建树,则实现其高层次的学术价值,并与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门类都发生或间接或肖接的联系?要消除危机,麟要从封闭走82向开放,从一元走J句多元,在了=}:放与多元中,多侧面多方位地实现学科的自身价值。.存“普及”与口提高一之闻.还有一个中介,这就是古典文学的教学。我们在课1堂上:讲授一i典文学,既要讲基本知识(这是“普及"),又要讲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教学生如何做学问(这是“提高"),故将教学称为中介。教学层面也有困境。国产故事片Ⅸ女大学生宿舍))有~组镜头,写老教授训诂“关雎黟,使得满堂学子昏昏欲睡。其实,不少大学教师都有类似的经历。讲古典文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如何使学生不打瞌睡。时代背景啼作者生平一思想内容一艺术特点,这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八股”,除了催眠.似无别的功用,“于是中国文学史便成了欲罢不能而又食之无味的--I'-J‘必修课’了。⑦"’教学方式的陈旧与教材相关,旧的文学史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听说几种新编Ⅸ中国文学史》教材已同时上马,但愿新教材的问世,能给高校古典文学的教学带来新气象新成果。要打破古典文学研究的沉阎,恐怕要从打破课堂的沉闷开始。教学层面的困境不仅仅在于课堂的沉闷。教师能否立足讲台而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我们的学生,源源不断地进校,修课、攻书、应考、然后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从事各种职业.、锚外∥]古典文学的索质如何,借鉴文学遗产的能力如何,宏扬祖国文化传统的使命感如一。一‘龟.t6仪影响到将来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普及与提高,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曾多次指蹬,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古典文学)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所谓“批判地继承”,具体而言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讲古典文学,当然要传授知识的学术的精华.更要传授思想的文化的精华,给学生以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贯穿于文学史之流变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自强、自信、自尊.闪烁于经典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光焰。交织于古代作家文品与人品之中的忧患意识、创新精神、艺术境界、审美情趣……这一切,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高洁的灵魂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学生,将古代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进而传播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对于净化人文空气,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入的现代化,将有着不容低估的意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批判古典文学中的种种封建性糟粕,革除文学遗产对当今社会的负面影响。中国古典文学是一棵已生长了几千年的老树。如何使老树绽放新花?我们从《讲话》的基本思想中,从《讲话》关于“为谁服务"与“如何服务”的根本原则中,从“提高和普及统一"的基本方针中,可以得到指导性的启迪。对于尚未走出困境的古典文学研究,《讲话))是一座灯塔。①《毛泽东论文艺》第78页,人民文学出舨社1983年舨。②《毛泽东选璧》第3卷,第86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③王钟陵:《中国中古涛歌史》第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④拙文《转型工程~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新走砌j载《书ff愕报》1992年第l期。③张譬蜂;《学术研究与经济开发》,干Ⅱ乎《文学遗产》1989年第S期。⑥陆佩如:《中古文学系年》上册第l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