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主页 > 期刊导读 >

用心感受发现美感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已经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篇幅占据一定的比例。虽然现今的中学生很难像过去的私塾学堂那样,将脖子拗过来、拗过去地背诵文章,但是很多学生依然能从这些精炼而又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朗朗上口的词句中体验到美感。近些年来,在中考等重要的考试范围中,古典诗词的赏析和题量也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因此无论从哪方面,古典诗词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感受到古汉语的魅力所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套颠扑不破的规律,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文的鉴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古诗文呢?

一、借助科技手段,丰富学生感官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课堂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才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心理。古诗文在很多学生的眼中,生涩难懂,不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随意,而且字字千金,一个字错了,可能意思就错了,在考试时就会扣分。基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所刻画的思想和内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作品所散发出的美的气息。多媒体教学集声、色、光、影于一体,不但信息容量大,还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拓展了信息容量,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现代的信息技术为生动的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讲到《石壕吏》的时候,由于学生们的历史知识不是很扎实,他们很难想象到古代战乱中凄惨的场景。这个时候我就用多媒体播放“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场景,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动荡的社会和颠沛流离的百姓生活,感受民不聊生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之中。结合诗中所描述的种种生离死别,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此外,多媒体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看到以前没有见过的场面。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拓展,这个时候多媒体就派上了大用场。我们可以让学生们亲眼看到杜甫的草堂,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之巅,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 这些画面及影响可以让学生对诗文内容产生最初的形象感知,从而对山川的壮美和诗人的胸襟产生钦佩。

二、用歌声加强记忆,用韵律增强美感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歌都是用来传唱的,尤其是到了宋代,古诗演变成词牌的形式,演唱起来更加上口。到了元代,词又演变成更为灵活的曲,以至于形成由小曲组成的折子戏。虽然词牌、曲牌的演唱音律现在已经失传,但是面对这么优美的诗词,早就有很多现代人为它们谱上曲子,便于传唱。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们很多经典的诗词其实都是很动听的歌曲,不信找找看,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曾经问学生是否会唱由古诗词改编成的歌曲,学生们竟然纷纷发言,说出了很多的歌曲。如王菲演唱的、改编自苏轼的名篇《但愿人长久》;李清照的名词、被安雯演唱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还有的学生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片中的主题曲,也都是由原作者写的词,现代人谱的曲。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后人的加工,这些古典诗词有了另一种含义,不但更适于流传,还在一定的场景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境界。因此我让学生们多听听这样的音乐,不但能加深记忆,也会在优美的韵律中体验到诗词的美感。

三、多读多背,在写作中加强引用效果

古诗文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在逐渐的耳濡目染中产生习惯。平时我要求学生们都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看到的或者听到的诗词句子,没事就翻一翻,不久就会积累成册,成为厚厚的资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大有用处了。例如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加入一些诗词,不但可以让文章生色,引用得合理的话,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的诗词可以进行巧妙变通,当做标题。或者在演讲时、辩论时,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会赢得一片赞叹。总之,我们要活学活用,不但会背诵诗词,还能在不同场合运用诗词,提升自己的个人文化修养。